購買或查詢請電:
Purchase or query:
852-27639011

 

返回上頁 >>
《在收藏品時空中轉悠》
齊白石的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作者:私人珍藏交易廣場編輯部 文章發佈日期:2020年7月31日
  齊白石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其中的「似」,我們可叫它為造型的真實,往往通過嫺熟的筆墨訓練以及時常的對物寫生是可以實現的。 而這其中的「不似」才是更難捕捉的,那是源自「生命的真實」,往往需要畫者脫離了形的束縛,並上升到對物象本質的關照,才能提煉與彰顯。
  「不似之似」始終是中國美學的重要命題,是中國人的形神觀、意境觀與宇宙觀。而中國畫,就貴在以形寫神,不必處處描寫,卻能與物象契合, 寓神情於其中,這便是「不似之似」。中國畫,畫的是「我」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存影。
  在齊白石的作品,天真逸趣,充盈著對家鄉泥土的愛,對祖國山河的愛,對萬物生靈的愛。一山一景、一花一鳥、一魚一蟲,無一不在他的筆端彙聚成歌,他會用自己的胸懷去感受自然與生命的真意。
源於自然
  中國人都知道,畫蝦是白石老人一絕。他筆下的游蝦,晶瑩透明,活靈活現,仿佛要從畫中跳出來一般。然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齊白石為了畫好蝦,曾經下了多少苦功。
  齊白石生於湖南一戶普通農家。湖南的鄉下,水塘是不會少的,齊家老宅前就有一汪。幼年的齊白石經常在池塘邊玩耍,對小魚、游蝦、水蟹的樣貌與習性一清二楚。 他還記得少年時田間時光的歡樂,他嘗以粗麻線系棉花為餌,蝦足鉗之竿起,蝦出水猶不解鉗。有朋友曾經問他,為何畫蝦如此傳神。齊白石表示,觀察是重要的一步。由此可見, 「不似之似」並非形的抽離,而是在不斷的筆墨錘煉中,找到最極致的表達。
  齊白石早年學習畫蝦主要還是臨摹前人作品。其後,開始對著案頭水盂裡養的青蝦寫生,初具形似,但仍生動不足,對蝦的透明質感和動態還缺乏深度。蝦頭和蝦身之間無明顯變化, 蝦的長鉗也略顯無力,六條長須呈放射狀平擺,沒有自由開合的動態。齊老經不斷的觀察和筆墨錘煉,80歲後,他畫的蝦才真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這時他畫的蝦,筆墨濃淡深淺更融和豐富: 蝦眼改為兩個稍稍外橫的墨點、長臂分出三節、最前端的蝦鉗粗重有力、利用墨色的濃淡變化表現蝦體的質感、軀幹透明並彎曲、頭部和胸部的外殼有堅硬感、蝦須變得更有彈性、 蝦頭部的淡墨中加入一筆焦墨,乾脆老辣,生動地展現出蝦在水中游曳時的狀態。
  齊白石曾在一幅《群雛圖》的題跋中寫道:餘畫小雞廿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可見要想畫得似,尚需要10年時間,要想畫得「不似之似」,則再需要10年時間。孰難孰易,明眼人自一目了然。
象外之意
  中國有句古話,為: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懂得繪畫的人作畫,妙在象外之意。所謂象外之意,是指使用畫中之描繪的事物、畫中的題跋、畫中的印章,來喻志,來寓以吉祥,又或為慨歎不平等等。 觀者可以從畫中的詩、題跋、和他所鈐的印章中,悟其境,感其情,與繪畫者構通。
  齊白石喜歡畫《鐵拐李》,在北京畫院收藏的就有數幅之多,大家都知道鐵拐李位居八仙之首,那麼,齊白石如此鍾愛這個形象,其原因我們可以在他畫的《鐵拐李》的題詩中探究出來:「盡了力子燒煉, 方成一粒丹砂,塵世凡夫眼界,看為餓殍身家」。此詩的意思是,鐵拐李費盡心力,只為修煉一粒丹丸,畫中的鐵拐李形貌像乞丐,本質卻是神仙,然而大多數人都只看到乞丐這一點。齊白石以鐵拐李自比, 將世人對自己的不解化為一笑:你們都看我是窮乞丐,卻無人識老夫乃真神仙,真是可笑可悲啊。
  齊白石畫的大至造化萬象,微至花鳥草蟲,都是他的體察和觀照。飽含了他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齊白石畫的山水畫,源自現實的圖景,以一種大道至簡的方式,傳遞出中國人對於家園、山川乃至浩瀚宇宙的認識。 他畫的山水,不只是山川、河流、曲徑、煙雲,而是他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存影,是與他生命相關的世界。他的花鳥草蟲,源自對生命的憐愛,折射出中國文人與自然萬物相通達的精神氣質:親和世界,以及一花一木、一草一蟲, 在宏觀與微觀之間任意遊走,體驗世間的美好。
不斷對「真」的追索
  中國人是一個崇尚「真」的民族,他們會用自己的胸懷去感受自然與生命的真意。齊白石在不斷對「真」的追索,而他的「不似之似乃真是」。
  中國人追求的「真」,是形與神的統一、外物與自我的統一。白石老人便有這樣一方印章,「此中有真味」。當中的真,包含的是真情、真意、真趣、真知。

齊白石

洞庭君山

华岳三峰

三餘圖


葫芦

南瓜蘑菇

樱桃

红荷鸳鸯

鐵拐李
圖片來源:Google
返回上頁 >>
www.pcpcx.com

 Copyright ©2017-2018 Paper Communication Exhibition Servic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