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或查詢請電:
Purchase or query:
852-27639011

 

返回上頁 >>
《在收藏品時空中轉悠》
日本的「中國景泰藍」──七寶燒
作者:私人珍藏交易廣場編輯部 文章發佈日期:2019年3月18日
  「七寶燒」,是日語中對金屬琺瑯器的稱謂。因其燒制工藝源於中國的景泰藍,故又有「日本的景泰藍」之稱。 16世紀末,日本工藝美術家及其工匠們,在模仿學習製作中國「景泰藍」工藝品中, 於不經意間竟然製造出屬於具有自己民族風格並被其命名為「七寶燒」的藝術品。
  七寶燒作為日本特有的傳統藝術,這個工藝傳承了中華民族景泰藍的特點,也加入了自己的民族元素。 從創製之初,即體現出其獨特魅力:它以金屬為胎,表面裝飾以石英為主要原料並配合其他顏料燒制而成;其具有器形規整、 胎骨輕薄、釉料細膩、色澤明快、璀璨華麗、紋樣典雅、線條纖細等諸多特徵。 由於七寶燒集中體現了日本陶瓷獨特的民族特點和輝煌的工藝成就,所以它一直是日本在國際外交中的首選禮品, 現在北京故宮所收藏的七寶燒,大多為日本於十九世紀末贈送給清皇室的禮品。
  七寶燒在日本創立的歷史已有500年,其間最鼎盛的時代當屬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此時七寶燒的產地也較多, 但以京都地區最為著名。七寶燒在明治時代得到了戲劇性的發展,迅速登上了世界的頂峰,其中多數作品面向海外製作, 因此在日本十分罕見。從1880至1910年,我們將這30年稱為日本七寶燒的黃金時期,在此期間出現了眾多的傑出作品。所以, 明治時期的七寶燒製作技藝是今人津津樂道的,明治時期的七寶燒作品也是價格不菲, 能夠擁有一件明治時期的七寶燒精品也是藏家們夢寐以求的。
  七寶燒」的名字其來源則始於佛教梵語中的譯詞,「七寶燒」的名字雖有源於佛教「七寶」之說, 但並非只是由於其製作當中使用了7種珍貴材料,而其中也體現其對佛教的一種敬仰。
七寶在佛經中有多種闡釋:
《般若經》謂為: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
《阿彌陀經》謂為: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
《法華經》謂為: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
《無量壽經》謂為:金、銀、琉璃、頗梨、珊瑚、瑪瑙、硨磲。
  有歷史記載:日本作為銅器聞名的國家,在明代便已把「景泰藍」帶入日本。 日本工匠在不知道具體材料和工序的情況下,僅憑他們所見到的中國「景泰藍」器物依樣模仿, 結果仿造出了神似「景泰藍」的「七寶燒」,這偶然的結果竟又表現出奇異的美妙。 由於七寶燒外形與景泰藍神似,又奇異美妙,甚至出現了比「景泰藍」更亮麗華美的色彩光澤, 傳入中國後也同樣被視為奇珍。
  七寶燒按其工藝製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分為有線七寶、無線七寶、透明七寶、省胎七寶、透胎七寶、 盛上七寶和罩釉七寶等。在數種七寶燒工藝品中,有線七寶作為省胎七寶的基礎,在掐絲並燒制好釉料後, 再將銅胎腐蝕掉。所以業內以省胎七寶的製作最為複雜而考究,也是廢品率最高的工藝, 故此足夠顯示其成品器物的珍貴性與工藝複雜性。
  有線七寶燒為一種掐絲琺瑯,是以銅或銀為胎,用金屬細絲製成各種圖案紋樣,再施以石英及其他顏料,遂經燒制而成, 類似中國的景泰藍,但日本在工料和琺瑯用料上又有其自身特點。無線七寶燒為畫法琅的一種,它是用琺瑯直接塗畫在金屬胎上, 經過燒制後顯色,富有畫繪的特色,類似於中國的畫琺瑯。不過日本的無線七寶燒骨胎較薄,釉面平滑,有玻璃光澤感。
  有線七寶燒整個製作過程需要30多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7道:製胎、掐絲、燒焊、點釉、燒釉、打磨和鍍光。 各道工序中最為複雜的是掐絲和點釉技術,而燒釉和打磨一般也要經過多次。所用琺瑯顏色比較多, 主要有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一般來說,單色七寶燒較為少見。透明釉七寶燒即是在經過藝術設計加工的金屬胚胎上, 塗飾透明琺瑯釉,再經烘燒後露出胎上的花紋或圖案,從而顯現出亮麗獨特的藝術效果。
  七寶燒並不完全等同於景泰藍,它們的主要區別是:首先,在釉料選擇上景泰藍用的是不透明琺瑯釉, 七寶燒用的是透明玻璃釉。景泰藍將顏料混入琺瑯質中,再填入銅絲掐成的框內,各色琺瑯質厚重而不透明, 七寶燒則是在銅器上敷過一層紅色水銀,再在這層水銀上作圖案,最後施上玻璃釉,透明及底且反光;其次, 景泰藍和七寶燒在掐絲方面所用材料有所不同,景泰藍用銅絲掐,七寶燒用除有用銅絲掐更有用銀絲掐。 另外在紋飾佈局即藝術審美上,景泰藍常常通體布滿紋樣,而七寶燒圖案通常比較簡練。 這與日本人一貫喜歡簡約的設計是分不開的。
【註】:
  景泰藍,學名為「銅胎掐絲琺瑯」,俗稱「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 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瓷器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 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掐絲製品在這中國大約起源於元代晚期,「銅胎掐絲琺瑯」大約於13世紀末,由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傳入初期, 被稱作「大食窯器」(大食就是波斯)、「鬼國窯器」和「佛郎嵌」。景泰藍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清朝文獻, 當時把仿景泰藍時期的琺瑯製品稱作「景泰藍琺瑯」。明代宣德年間,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達到一個新頂峰, 「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
  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是「景泰藍」的主要特徵。即便是清朝大量仿製和發展景泰藍, 其工藝水準仍然沒有超越明代。
圖片來源:Google
返回上頁 >>
www.pcpcx.com

 Copyright ©2017-2018 Paper Communication Exhibition Servic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