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或查詢請電:
Purchase or query:
852-27639011

 

返回上頁 >>
《在收藏品時空中轉悠》
元 瓷
作者:陳東 文章發佈日期:2018年2月12日
  多年前曾向古玩商人張胖子購買了一件具元代器型的藍地白花鴛鴦紋小盤, 盤以寶石藍釉作底色,蓮瓣型邊口,鴛鴦戲水蓮花荷葉為飾紋,紋飾是高白釉淺浮雕帖花, 平沙底,直徑約十六厘米,器完整,精美。
  當時我對元瓷認識不深,張胖子經營古玩多年,但對元瓷也不甚了了, 不能確定這盤子是否上朔到元代,祇是得來價廉,不作深究,賣給我是希望在生意上能多作交易, 平買平賣。我用手撫摸著這從未見有相同工藝與紋飾共聚一體的成器,心潮起伏, 脈博加速,如此珍貴東西這樣輕易得來,簡直不敢相信,有點像在夢裡飄然。
  回到家用洗潔劑開水泡浸了一晚,明早以清水沖洗,光潔如新出窰爐。 雖無火耀亦沒有「包漿」,用放大鏡輕敲,不見任何傷痕損口。這使我萌生疑惑, 歷六百年的製成器何以仍然如此完美新亮,我不能劃為近倣(近代倣品), 此物有多種物理現象是今天倣舊仍然不能突破的技術難關;亦無法看出製成時代, 因我的經驗未能為我解開疑點的謎。火熱心境如遭冷水淋潑、凝凍,我的臉面像泄氣皮球。
  按古董行業前輩的語錄,「一件物件以十分計算,九分是真,一分有問題就要放棄」的原則, 我唯有把這小盤退回給張胖子。從那以後我對元瓷開始用心,憑書藉、瓷碎片入手, 摸索著將理論和實物驗證,常取瓷碎片放在手中把玩,從碎片中感應時代氣息。 待有拍賣行舉行拍賣預展時便去觀賞,還將展品裡的元瓷上手細察,更向行業中有經驗者問教, 漸漸我對元瓷有了初步認識,能抓牢一些特徵,令普通倣品不能逃脫我的視線。 而我亦明白退回給張胖子的元代小盤子是真品、是文物級的精品,無包漿不等同現倣新造, 一件器物的鑒定是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審視的,遇到解決不了的疑點可化為學習的方向。
  幾年前有位古玩藏家拿了一件青花大罐請我鑒識,說是他叔叔的藏品, 在家已有二十年,最近叔叔去世,此物留了給他。罐直口、溜肩、圓腹、脛部漸收、 淺圈足、沙底無釉,口部飾海水波浪紋、肩部飾纏枝蓮花紋、腹部主體飾牡丹纏枝花紋、 脛部飾蓮瓣紋,青花色澤濃艷嬌藍,器型俗稱「大口罐」。我將罐小心翻看, 覺得它與元代製罐造型 接近,釉色白裡泛青,藍料發色大概相同,工藝流程合符標準, 但似乎少了點時代氣息。若冒然說是倣的吧,又一時找不到印證,從未見過如此高質素的倣製品。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曾在國際一等拍賣行上有此相同大罐以非常高價拍出, 在未有方法斷定製造朝代情況下找來多位行尊請教,奈何各人意見不一,難落定論。 我不想重蹈上次覆徹,在徵得物主的同意下,由樓綱、 張代偉二位古瓷愛好者轉交給香港中文大學作熱釋光檢測,報告出來是上世紀的倣品, 判定時間不會超越五十年。
  其實并非名牌拍賣行拍出所有的物品就必定是真品,名氣這一假像能使人迷惑, 物證給我帶出了新課題,意義深廣,明白還需花時間下功夫去將真贗深入比較, 除各項基本知識及眼力辨別要不斷提升外,更要向日新月異的倣製技法貼近。因為倣造古瓷, 特別是倣造宋、元、明、清各朝官用及民間陳設精品,難度很大,倣品能做得好,倣得精緻, 其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倣者藝術涵養與技術修為品位定必深厚,每一道工序都要精準無誤, 使物料、工藝、藝術窰燒等能假僭真器的標準,從而逃過鑒別的判定,認識倣品也是鑒定古瓷的通道。
  上月到國內公幹,忙裡偷閒去古玩街逛逛,順便了解最近的市道行情。 到了古玩街看看走走,轉了一圈後進入一間相熟店鋪,店主不在,外出了,祇有一伙記在。因我常來, 伙記亦頗為相熟,人明快且健談,招呼我坐下,奉上茶,逐將新貨一件一件捧來給我過目。 這店子以經營景德鎮現代名家瓷為業,間有銷售古瓷。
  一邊觀賞物件一邊聽伙記將古玩大街上近日的花邊趣聞細述,聞者會心,講者興奮。 而擺上台面的貨品有老瓷有新器、有出土有偽作,就是缺精品, 不過不影響我對新釉新胎土與舊釉老胎作比較的心情。漸漸進入了忘我的空間, 很快就消磨了一個下午,見到對街商號拉閘關鋪才起身道謝告辭。出門時剛好碰上店主從外回來, 手裡拿著一個高足杯,看見我便一把將我拉回店內,說很久沒見面了, 要請我吃飯敘舊。店主姓金,經營古玩瓷業祇有數年,人倒勤快亦重信譽。但我有約要赴不作逗留了, 反倒對他手上的杯感興趣,他告訴我說,是從地攤上撿回來的,是老貨,價錢相宜。
  這兩天近處一個商業廣場搞了個大型文玩藝術品展銷活動,各地很多個體戶到來搞展銷, 但是都以假貨居多,真的很少見,就是有一點舊雜貨亦沒有什麼收藏價值,偶然有小攤子例外。 我問他對這杯子的看法,他說胎是老的,惜未能斷代。我請求轉讓,他微笑說不用, 祇要能分析透徹使他心悅誠服,這杯送我。說罷把手裡杯子遞將過來。這可不是生意之道, 我不能把杯就此拿走,唯有推卻。店主笑道既然如此就將原來的價錢翻一倍吧,我如數奉上, 同時從衣袋中掏出電話為我可能會遲到而向約會的對方先行致歉。
  剛用手接過杯把,杯身就在杯把上滴溜溜地轉動,造型奇妙,時代氣息強烈, 行內稱「開門一眼貨」,是元代釉裡紅高足折枝花紋轉杯,用作飲酒的器皿,適合馬上把持。 時代氣息的稱謂既實在又虛無,交替在有無之間,玄妙處是感覺它的存在卻沒法用言語去表達, 是傳統以眼力斷代的重要依據。
  我為實物從造型、釉色、畫紋表達了目測的觀感:杯型直口、深腹、近底弧度內收, 杯身一側有一卷草形小耳繫,上小下大的竹節型高圈足底處呈外撇喇叭狀,柄把與杯體分別以榫相接套、 濕胎結合;露胎處瓷色白中帶灰,胎上有不規則鐵褐色小點,雜質多,有氣孔及沙眼, 這是元代粉碎和洗練胎土技術簡單粗造所至;通體施青白釉,釉色上下一致,薄而溫潤、玉質感強, 光澤不耀眼,用手輕摸自覺平滑細膩,經過高溫窰燒處理後, 鐵的氧化物從釉與胎體夾縫處沁出一圈不太明顯但自然的火石紅色;器內底繪折枝菊紋, 器腹外繪折枝菊花及梅花,線繪塗抹方法裝飾,色調深艷中帶褚變及暈散,濃處有斑點積聚, 紋飾外有散落的飛紅。整體觀察此器見不到人為造舊痕跡,工藝過程自然流暢,工匠用純熟技藝修出靈巧, 使這杯留下不朽的時代精神,是元朝景德鎮釉裡紅瓷器的小件精品,因杯身可在高足上左右旋轉而不會掉落, 故稱高足轉杯。
  如此工藝的制型,隨後明、清各朝不見生產。店主邊聽解述邊細心檢察,他是明理人, 個中關鍵一點即透,道理舉一反三,達到了求知而有得的滿足,心裡的笑容從臉上綻放, 我在稱謝聲中告別,他為我顧車並叮囑下次來時定要讓他請宴做東。
  釉裡紅的產生是元代瓷製工業在釉彩上創新和發展的成果,時間大約在十四世紀初期, 工藝方法是在素胎上以含銅元素的顏料繪畫紋飾後,罩上一層透明釉入窰,高溫下一次燒成, 但燒成率低、成品得來不易。雜項收藏種類最多、形制最奇、工藝最精、範圍最廣,賞玩魅力無窮, 增值潛力無限。
  因銅紅原料在高溫燒成過程中呈色不穩定,色澤表現往往強差人意, 釉紅中多夾雜不同程度的灰黑及暈散,不能與同時代發色純正濃艷的釉下青花相比。 在上世紀末,一般都說,元代釉裡紅器物傳世祇有數十件,成器難求,碎片亦不易得。 但其實不然,隨著社會變遷,城市建設、道路修築、土地開發,很多窖藏和古窰址的出土, 使得元代釉裡紅瓷器及碎片能見天日。祇是收藏者大多不曾上手觀摩,偶有遇見而未能分辨, 讓它流走了。然認識元瓷不算難事,元瓷的藝術性與物理性是獨特明確兼帶有可閱讀的文化內涵, 祇要弄清元瓷的物料、工藝、藝術、窰燒四項工序結構,就等於掌握住元瓷的基礎知識, 看出整體一致就是看出了真品。
返回上頁 >>
www.pcpcx.com

 Copyright ©2017-2018 Paper Communication Exhibition Servic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