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或查詢請電:
Purchase or query:
852-27639011

 

返回上頁 >>
《在收藏品時空中轉悠》
插畫原稿收藏逐漸興起
作者:私人珍藏交易廣場編輯部 文章發佈日期:2019年4月9日
  由於中外文化的不同,形成中外藝術品收藏家在心理上、思維上、收藏家的審美趣味上有所差異, 從而導至中外藝術品收藏家在面對價值不菲的藝術品時,其收藏的價值取向有著必然不同。 但卻不能以這些差異來評價中外的收藏者其質素孰高孰低。藝術品收藏家,不論他們是藝術品的投資者或是單純的收藏愛好者, 他們都是在收藏,只是追求的目標不一樣而已。
  單純的收藏愛好者,對藝術品的喜愛與欣賞,是對藝術品的藝術價值認可,在欣賞把玩藝術品的同時, 藏家找到的是與藝術家思想上的共鳴。
  藝術品的投資者,投資藝術品是為了增加財富,是將藝術品價值體現在市場中。
收藏心理的探索
  收藏心理主要由下列幾種構築而成:興趣心理(也可稱好奇心理);保值(增值)心理;虛榮心理和;自我實現心理。
  屬興趣心理而入行的收藏家,都是由於好奇或趣味引起,在這種心理的引誘下,許多收藏者往往無師自通, 並步步引向深入;屬保值(增值)心理的收藏家,這類人絕大多數的收藏家也是精明的投資者,在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下, 在商品社會中,其收藏活動,大多受著保值、增值心理的支配。然而這類人卻是收藏內驅力的中堅力量;屬虛榮心理的收藏者, 他們往往是新生暴發戶,經濟實力不弱,出手闊綽,拍賣會上甚至買氣如虹。對他們來講,缺少的不是錢,而往往是文化和品味。 為躋身上層,購買一些古瓷、古 玉、名人字畫什麼的,裝點門面,附庸風雅。其收藏主要靠的是財力而不是眼力, 藏品在其室內擺設,主要為了標榜身份或炫耀財富。講到其品味,常令人嗤之以鼻。但由於他們的加入, 客觀上拉動了藏品價值的上升;俱有自我實現心理的收藏家,許多是成功的收藏家,是真正的收藏家。 他們在自我實現心理驅使下,堅持不懈,鍥而不捨,最後走向成功的,堪稱收藏家的楷模。在這類收藏家中, 有一些更會傾平生積蓄,在專題收藏中形成規模,開辦展覽,建立收藏館、博物館等。
中外收藏家的不同
收藏心理上的差異──
  國內藝術品收藏家,投資收藏心理占主導。這類投資收藏者主要針對的是優秀藝術作品市場,特別是名家之作, 成為競買者爭購的目 標。但是藝術品此終不是批量產品,如果一味追求投資回報,在市場愈趨成熟中就會嘗到自釀的苦果。 當藝術品市場出現調整和下滑狀態時,他們會受到失去財富和心理落差的雙重打擊。國內還有一類藝術品收藏家, 是用高端藝術品來顯示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他們為面子追求高端藝術品。 購買者不會去真正理解藝術品背後的故事以及思考藝術家的思想,也不會花精力去投資藝術品。這種「炫耀」性的收藏, 對於實現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都是無益的。
  西方收藏家,多基於個人喜好和品味(當然亦不乏投資收藏心理的收藏家)。很多西方藏家並不願曝光自己, 購買一幅畫作很大程度上是出於自身對作品的喜愛與欣賞,相比用於投資目的者, 他們更願意花時間去瞭解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與藝術價值。他們同樣也會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出手手中的藝術品, 為藝術品尋得二次買家。
親自參與拍賣與找經紀人代理──
  中國收藏家選擇藏品的標準和國外收藏家必定存在諸多差異,例如在購買取向上,在拍賣行裡有一種很突出的現象, 就是中國的收藏家一般親自參與拍賣,而西方收藏家由經紀人(仲介)代理。這是中國收藏家與西方收藏家的第一點明顯區別。 之所以存在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中國人不太喜歡仲介,大家覺得錢花得冤枉,都希望繞過仲介。 其實這是中國收藏界中的一個弊端。因為收藏與鑒定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需要經過漫長的學習才能達到一定的技術水準, 自己不一定都具有這些方面的專業知識。收藏的技術水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美的判斷;二是對價值的判斷。 經紀人是對以上兩種判斷相對比較準確的專業人士,特別是在對價值的判斷時要比買家冷靜得多,技術水平亦遠遠高於普通收藏家。 目前,在古董收藏中,我們還遠遠落後於國際市場,收藏品質總體上低於西方。
  西方的一些大收藏家為了保證藏品的品質,往往找經紀人代理,甚至於出現某些大收藏家在收藏某一類藏品的時候, 聘請這一類藏品的經紀人評估,從而把損失降到最低。
在擇藏品的標準上的不同──
  西方人對古玩的欣賞強調文化的表現,而中國人更加注重財富的表現力。比如中國收藏家認為黃金藏品比較貴, 木質藏品一定要紫檀的才值錢等。而在西方藏品中,粗略可以分工藝品和藝術品,純藝術品主要可以分為繪畫和雕塑。 西方藝術品中最貴的是雕塑,但西方各國工藝品中最貴的是傢俱。我國最貴的工藝品是陶瓷,其次是繪畫,傢俱最低, 傢俱在過去古玩收藏裡甚至不算是一個單獨的門類。西方人認為與人類生活最相關的藝術是建築藝術,傢俱是建築藝術的延伸。 中國人則認為傢俱在藝術品中價值較低,傳統觀念認為傢俱只是一個用具而已。中國人更注重表像的美, 喜歡明清時期外表美觀、色澤豔麗的瓷器,而對於宋、元或更早至唐的瓷器欣賞不夠。西方人注重更深層次、含蓄的美。 對於單一顏色的東西都可以欣賞,比如對唐代的畫、宋代的瓷器等等。
藏品的賣與不賣──
  中國真正的收藏家一般生前不賣藏品,這與社會環境和歷史沿革的傳統有關,認為賣東西丟人。但他們的後代卻不同, 對新的時尚熱心追求,不喜歡上輩留下的東西,多數會把上輩留下的藏品胡亂賣掉。
  而西方的一些大收藏家,很多都會在事業頂峰時,將收藏品展出和捐獻,將此視為事業的成功。亦有些收藏家, 一生收藏過許多不同領域的藝術品和古玩,他會觀察某種冷門的藝術品處於低潮時,便大量收集,在東西走俏時,全賣掉, 賺上一大筆。然後用這筆錢,再投資收藏另一冷門的藝術品,當形成規模後,再賣掉,再轉向另一冷門。在這種商業活動中, 除了造成市場價位波動和利潤之外,還帶動了整個古玩界和收藏界乃至社會對古玩、收藏的一種新認知及研究。
擇物標準與鑒賞水準的總體不同──
  中外文化價值取向不同,造成在選擇藏品時中外收藏家擇物標準的不同。外國的收藏歷史悠久,而且沒有斷層, 收藏家鑒賞水準總體較高。主要表現在外國收藏家更看重藏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然而, 大多數中國的收藏家則更看重藏品的經濟價值,卻將藏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放在次一位。有資深的古玩評論家表示, 外國的收藏家喜歡元、明時期的瓷器,這些瓷器簡單,文化底蘊深厚,通常要很高的藝術修養才能夠欣賞。 上古三代夏、商、周的藏品外國藏家認為是最好的;而中國人通常更鍾情於清代外表美觀華麗的瓷器,如粉彩。 目前在中國的收藏界,清三代(康、雍、乾)瓷器價格暴漲,很多都比明代最好的永樂、宣德瓷器還要貴。在這一點上, 也許能反映出各自的審美和收藏態度。
  其次,外國收藏家更注重專題性、系列性。在收藏時會做一個完善的計畫,在出售藏品時會亦通過包裝手段把價值提升上去。 反觀中國的收藏家,收藏不成規模,市場不穩定,還屬剛起步階段。
  例如,瑞士人烏里.希克,是最早一批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外國收藏家。多年來,希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時, 用類似文獻整理的方式梳理中國當代藝術完整的脈絡,希望能建立起一套具有文獻價值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體系。 通過希克的收藏品,外界可以瞭解從1979年起至今的中國當代藝術。希克表示,收藏當代藝術作品的樂趣之一, 在於可以同藝術家們直接接觸,他希望能通過當代藝術品,多了解關於中國的知識。在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的30多年裡, 希克親自拜訪過的中國藝術家數量超過1500名。他又表示,這些經歷增強了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洞察力,讓我更好地瞭解中國文化。
目前國內藏家已接受系統性的收藏觀
  系統性的收藏觀也影響到國內收藏家,中國收藏家宗峰,從2008年開始進入收藏領域, 收藏的線索是自「85新潮」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以及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到目前為止, 他已收藏了近百件架上繪畫作品。其具有前瞻性和學術性的眼光,使他的收藏更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
  上海收藏家王薇,從最初的憑個人興趣的收藏,到現在已形成相對完整的收藏體系。2010年,王薇就對外表示, 她的夢想是辦一座美術館,既可以有空間展示自己的藏品,也可以與公眾共用。在醞釀建立美術館之後,她更強調系統化的收藏, 其中,「紅色經典」就是王薇系統化的藏品特色之一。自2008年以來,王薇在各大拍賣會上陸續收集了約200件同類題材的作品, 而且還在繼續關注和充實這方面題材的作品。
  儘管中外收藏家之間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同與差距,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正在縮小。現時, 很多資深收藏家們已不再局限於個人興趣、投資或者炫富性消費等購買行為,逐漸形成體系化的收藏觀念, 計畫為自己的藏品建立私人美術館,希望與更多的人分享。
看准時機才作收藏和出手收
  出生於不同時代的收藏家,在審美、品位以及對藝術的理解上各有不同,不同年齡階段的收藏家也有不同的價值認知。 在過去幾年,藝術品市場經歷了暴漲暴跌的劇烈變化。受其影響,中國收藏家也隨之出現結構性變化。
  精明的投資者,對古代的、現代的、大小名頭作品都要進行深入的研究,這些作品市場行情各異,一定要看准機會, 才作收藏和出手,亦即是說,該收藏時收藏,該出手時就出手。心態放平,眼光放明,藏出特色,選擇時機,不隨波逐流。 如今可收藏的藝術品類別成千上萬,古今中外,無所不包,令人眼花繚亂。選擇自身喜愛的藝術品進行收藏, 無論藏品是否能在藝術品市場中為自己帶來回報,對於 藏家來說,將損失降低到最小值至為重要。
返回上頁 >>
www.pcpcx.com

 Copyright ©2017-2018 Paper Communication Exhibition Servic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