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或查詢請電:
Purchase or query:
852-27639011

 

返回上頁 >>
《在收藏品時空中轉悠》
哥窯與仿哥窯
作者:私人珍藏交易廣場編輯部 文章發佈日期:2019年3月6日
  在編輯部正努力爬格的時候,特然電話響起,接聽,是多倫多的來電,一把熟悉的女聲傳來, 原來是表妹亞卿。她說近日執拾老爹的遺物,發現一個類似哥窯的水盂,是她老爹移民多倫多時從香港帶過去的瓷器物品中之一, 但她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哥窯還是仿品,問值不值得繼續收藏。我叫她將水盂拍照傳給我,待我找這方面的專家掌掌眼。
  表妹亞卿姓古,是我六姨丈的細女。六姨丈大半生人都在瓷器缸瓦堆中打滾。解放前, 在廣州「十三行」開了間名為「琦玉」的瓷器店,門面也過得去,生意不錯。在「十三行」買了一幢三層連天台的物業, 商住兩用。地下用作商鋪,經營瓷器物品,售賣日用瓷器、茶具、碗碟、花樽、還有大量的陶瓷擺件,例如福祿壽三星、 觀音、羅漢、大肚佛、瑞獸等。閣樓辟作休息間或用來談生意的地方。二樓是貨倉,一排排兩層高的大實木架堆滿了用竹籮裝載, 以禾草捆得結結實實的陶瓷器物,這是我們幾個表兄妹小時最佳的捉迷藏地方。三樓是寐室,一廳二房,大廳一整套酸枝傢俬, 古色古香,氣派十足。由於六姨丈酷愛瓷器,在清式的長案上擺放著一座有兩、三呎高的清末民初的多仔佛, 而四壁均以山水和花鳥的瓷畫排屏作裝飾。廣州剛解放時,他帶著幾個仔女、小量貴重物品和一些黃金落了香港, 仍然做回他的老本行,隨後更在長洲建窯燒瓷,直到移民加拿大多倫多。那個「水盂」相信是移民時帶過去的。
  以上越寫越離題,現時應言歸正傳了。收到了「水盂」的照片後,我第一時間請教古瓷界老行專陳教授, 陳教授亦籍此給我補上了哥窯瓷結實的一課。
  陳教授說,這個是清仿哥窯水盂,仿的非常逼真,也非常的好,精美的金絲鐵線,大氣的紫口鐵足全部顯現了出來, 美觀,古樸,給人一種震感的美感。價值也在四、五十萬港元左右。雖然是清仿,仍具有收藏價值。
  陳教授又說,真正的哥窯與仿哥窯肯定不是同一個概念。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 在後世備受人們青睞。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 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造型端莊古樸,東西拿在手上,帶有一種清涼感,傳世者彌足珍貴,現主要藏於北京、 上海、台灣等地博物館。
  他又說,元、明、清各朝仿哥窯的產品屢見不鮮,其數量和品質均以景德鎮為最,其產品走向多為皇室和達官貴人, 世界各著名博物館多有收藏,但其製作工藝已不能與宋代哥窯相媲美。而乾隆喜愛收藏,特別喜歡哥窯瓷器, 尤愛哥窯瓷器那種開片的樣子,對哥窯的「金絲鐵線」更是讚不絕口。因為他的喜愛,景德鎮就特意燒製了一批仿哥窯瓷器, 這些瓷器做的都很不錯,價值自然也不低,目前的市場價在二十萬到上百萬之間。你表妹那個「水盂」便屬於這一類。
  陳教授又再補充說,水盂,又稱水注,也叫硯滴,是給硯池添水的文房用具,有文房第五寶的美稱。水盂是實用器, 同時也是觀賞器,瓷器,木器,玉器都有,文人雅士們總喜歡把自己使用的東西做的更風雅一些。
  陳教授是一個十分風趣的人,他給我講了一個有關洋人不懂中國哥窯瓷閙出的笑話,他把美麗的開片當成了裂紋, 成了古玩行內廣為流傳的一個熱話。
  聽了陳教授的教導後,我再查有關哥窯的資料,它的瓷片是故意開裂的,是哥窯瓷的獨有特色。 本來瓷片開裂,是一種不好的表現,表示這件瓷器燒壞了,出現在其他的窯口裏,這樣的瓷器一般都會直接損壞, 重新燒造,但哥窯瓷卻另論。
  哥窯瓷這種裂紋,裏麵還有一個故事:傳說中,宋代龍泉有個叫章存根的著名的瓷藝工人,有兩個兒子, 分別叫章生一和章生二。章存根擅長燒製青瓷,兩個兒子從小都跟著他學藝,水平也都很高,章存根去世後,兩兄弟便分家了, 各開一家窯廠,分別燒製瓷器。老大很聰明,水平比老二好些,又善於鑽研,最後燒製出著名的「紫口鐵足」青瓷, 得到了皇帝的賞識,皇帝還特意命令他燒製這樣的瓷器。老二心眼很小,見此心生妒忌,當老大不注意時, 把粘土扔進了老大燒瓷的釉缸內,這一窯瓷出來之後,所有的瓷器表麵的青釉都裂開了,裂紋很多,醜不可言。 老大欲哭無淚,皇帝那邊等著他的貢品,如期交不上就要全家砍頭,他的老婆、女兒得知之後,也跟著他一起哭, 女兒心疼父親,邊哭邊給他倒茶,結果一不小心,把一壺茶都灑在了面前的瓷器上。老大章生一平時喜歡喝濃茶, 女兒泡的就是濃茶,這一壺濃茶潑落在剛出窯的瓷器上之後,整個瓷器立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些本來醜陋的裂紋都變成了茶色線條,女兒知道自己闖了禍,急忙擦幹淨被濃茶潑上的瓷器,這些瓷器洗淨之後, 再沒有了原本開裂難看的樣子,每個開片都顯得那麽的自然,那麽的和諧。老大發現了瓷器的這些變化後,急忙又進行研究, 這些濃茶所產生的變化就是哥窯著名的「金絲鐵線」。青瓷雖然開了片,但開片開的非常好,後來這些瓷器進貢給了皇帝, 又得到了皇帝的欣賞,這些瓷器,因為是哥哥的窯口燒出來的,又被稱作哥哥窯,簡稱哥窯。哥窯的名字是這麽來。
  資料顯示,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 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 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 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 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哥窯的底足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紫口鐵足」,所謂「紫口鐵足」是由於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 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攢珠聚球」就是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徵。
  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圖片來源:Google
返回上頁 >>
www.pcpcx.com

 Copyright ©2017-2018 Paper Communication Exhibition Services. All rights reserved.